张廷玉试探着问乾隆:“臣近八十岁了,可不可以荣归故里了?”没想到,乾隆“唰”得变了脸色,并引经据典说了一句话,张廷玉赶紧跪倒在乾隆面前痛哭流涕。此时,他知道自己一直担心的事,终于还是来了。
张廷玉,名列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官员之一,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朝廷中度过,见证了从康熙末年到乾隆中期的政治变迁。张廷玉生于1662年,卒于1755年,其人生经历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即康熙、雍正和乾隆。
张廷玉以其卓越的才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最初被选拔为翰林院编修,之后逐步升至国子监司业、吏部尚书等重要职位。他的政治生涯特别受到雍正帝的青睐,雍正帝即位后,张廷玉迅速升至内阁大学士,成为雍正帝的重要助手之一。
在1748年,乾隆帝举行了一次新年宴会,邀请朝中大臣共襄盛举。宴会过后,张廷玉这位老臣得到了与乾隆帝单独对话的难得机会。张廷玉在此时提出退休请求,想要荣归故里,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的请求却遭到了乾隆帝的直接拒绝。乾隆帝认为,张廷玉作为朝中重臣,其政治经验丰富,对国家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故不可退休。
张廷玉在提出退休请求时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他引用古代智慧“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以及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表明退休是出于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识及希望避免因老迈引起的错误。他还提到,历史上有前例,如宋明两朝的大臣,能在获得高度荣誉后退休,张廷玉希望效仿。
乾隆帝对此并不买账,他坚持认为张廷玉应当效忠到底,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标杆。他还认为,张廷玉若在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时就退休,将是对国家与皇帝的不忠。乾隆的坚决拒绝,让张廷玉无奈只能屈从。
张廷玉的退休请求和乾隆帝的拒绝,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而是说明了乾隆帝对治下大臣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治国理念的坚持。乾隆帝之所以强烈反对张廷玉的退休,部分是因为他对张廷玉的个人能力与政治经验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因为他要求大臣们必须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到了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在体力日衰的情况下,面对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的请求。皇帝的谕旨表达了对张廷玉的珍惜和不舍,尽管乾隆皇帝的心情复杂,但他最终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然而,张廷玉的心中仍有不安,因为历史上从未有前例显示一位如此高位的臣子可以完全退出朝政,享受晚年。这种不安促使他再次进宫,请求皇帝明确是否允许其完全退休。乾隆皇帝对此感到意外和不悦,认为张廷玉不信任自己的诺言。
随后乾隆皇帝确实为张廷玉写下了保证书,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情况,显示出皇帝对张廷玉多年忠诚的认可。张廷玉得到这份保证书后,本以为可以安心退休,但第二天未能亲自谢恩,而是由其子代为行礼,这一举动被乾隆视为极大的不敬。这个误解直接导致了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极度不满,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对张廷玉进行了连番打击。
张廷玉于乾隆十五年春回到故乡,原本以为可以远离朝政的纷争,却不料乾隆长子永璜突然去世,他作为永璜的前师傅,不得不回京参加丧礼。参加完丧礼后,张廷玉急于返回家乡,但其急迫的态度又一次引起了乾隆的不悦。
尽管他最初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和尊重,最终却因一系列的误解和皇帝的怀疑而遭受了连串的打击。这一切让张廷玉深感痛苦,让他在晚年生活中倍感孤独和无助。
张廷玉最终在乾隆二十年逝世,他的死让乾隆皇帝也感到了一丝哀伤和悔意。虽然皇帝在张廷玉死后宣布宽恕他的过失,并恢复了他的一些荣誉,但这已无法弥补张廷玉一生中承受的痛苦。